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在<<國富論>>中寫道:「一般家庭精打細算的做法,放大到整個國家,很少是愚蠢的行為。如果某個國家供應的商品比我們自己生產的便宜,那麼最好是用我們本身享有某種優勢生產出來的一部分工業產品向它購買。」
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是大部份經濟學家的共識。然而,社會上很多人會反對自由貿易而提倡保護主義。保護主義的理念是對入口貨品加上關稅或配額藉以減低入口貨數量。支持保護主義的人認為這樣就能保障本土工業的利潤及本土工業工人的收入。表面看來並無問題,為什麼經濟學家依舊反對?
下列那一項是關稅及配額對經濟產生的害處?
- 消費者購入較貴的貨品
- 增加本土其他工業的成本
- 浪費地球的資源,較不環保
- 以上均正確
答案: D
經濟學家的主要思維方式是成本及效益。佛利民 (Milton Friedman) 的名句:「世上沒有免費午餐。」正指出經濟學的重點。每一個動作背後一定隱含成本,故我們不能只著眼於收益。保護主義的好處是本土工業能在政府的立例保障下繼續生存,而本土工人亦可保證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保護主義的成本是消費者被迫要購買較貴的貨品。限制自由貿易後,在本土可以購買到的貨品數量會較少,消費者最終要捱貴貨。問題是為什麼因為本土工廠老闆或工人的飯碗而犧牲本土消費者的利益?有甚麼理據支持消費者的價值比本土工廠老闆及工人私價值為低?
假設非洲有一神醫可以以零成本治療病人,如果非洲神醫可以來港,他一定會做成所有本土醫生失業。我們大可實施保護主義,禁止神醫來港。這樣可以保護整個香港的醫療行業,但所有病人就失去接受神醫診治的機會。為什麼因為要保障醫生的利益而犧牲病人?這是經濟學家思考的邏輯。
除此之外,實際保護主義在本質上其實跟種族歧視是一樣。例如在韓國的食米實施保護主義,這樣可保障韓國農民的收入,但犧牲的是泰國農民的利益。既然反對以種族區分利益是普世接受的價值觀,為什麼要因為韓國農民受損而支持保護主義?泰國農民的利益就可以被忽視嗎?
另外,假如取消保護主義,工人會轉行到另一行業,從而導致該行業的工資下降,令生產成本下降。例如因為有神醫的存在,所有精英都會放棄選擇讀醫而轉讀法律。律師的工資會下降,這樣便會減低法律界的成本。當然,這會犧牲現存律師的利益,但會增加律師樓老闆的利益,而消費者也可以以較低成本下尋求法律顧問。
最後一點,受保護的工業生產成本較對手為高,意味著生產時所需的資源較多。支持保護主義等於支持應該浪費地球更多資源。這些都不是社會接受的價值觀。至於為什麼仍有人支持保護主義,二百多年前史密斯已說:「要不是商人和製造商基於既得利益,……它也不會是問題。官商勾結就是保護主義存在的原因。」
Text: Andrew Lo | Photo: Tiffany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