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誠今天正式宣布退休,從活躍了68年的商界中退下來,由新一代接捧。小時候隨家人由內地到港生活的李嘉誠,敢於面對挑戰,憑努力及際遇寫下了無數神話,他的成功正是昔日香港獅子山精神的最佳典範。
李嘉誠出生於中國廣東省潮安縣,12歲時隨家人逃難來港,投靠舅父莊靜庵。莊氏家族在香港經營第一代鐘表業,生意越做越大,與落難的李氏一家形成對比。然而李嘉誠並不是一個自怨自艾的人,對他來說,一切的苦難都只是磨鍊,並是成就他一生事業的轉捩點。
在逃難到香港之前,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曾做過老師及校長,亦曾經商。見多識廣的他來到香港後立即認定香港是金錢至上的社會,便不忘叮囑子女要在香港生活就必須活得像「香港人」。雖然李父來港短短一年便因病過身,然而他的教誨,對年紀尚少的李嘉誠仍是畢身受用。
邂逅未來妻子莊月明
少年時的李嘉誠因為逃難而到香港,只能寄人籬下辛苦工作,不久又遭遇喪父,談不上是甜美的回憶。然而與表妹莊月明的相遇,卻是他少年時光中難忘的溫馨回憶。
莊月明是李嘉誠舅父莊靜庵的女兒,小李嘉誠四歲。入讀英華女書院的她對來港投靠他們的表哥一家並不嫌棄。相反,她對李嘉誠的成熟及勤奮十分欣賞。為了令李嘉誠更易融合香港,親自教他廣東話,改掉他的口音;而李嘉誠亦將他對古典詩詞的認識傾囊相授。這段互相學習的關係是少年時期的李嘉誠少有值得懷緬的時光。畢竟當時他已背負一家人的經濟重擔,沒有同齡少年遊玩的餘暇。
第一桶金
天份、性格、際遇的使然,李嘉誠少年時已具備成功的特質。從12歲成為鐘錶售貨員,17歲轉職成為玩具推銷員,李嘉誠只用2年時間便當上了總經理,營商的天資早已顯現。他不甘心成為別人的員工,他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司。
在舅父莊靜庵眼中,當日投靠他的小子轉眼間已經獨當一面,對他印象也從當初不以為然改為十分欣賞,看得出他的成就將會更加宏大。當時的李嘉誠每天都用盡方法吸收新的知識,掌握社會瞬息萬變的走向,同時也在思考成立自己的公司,而成立一間公司,需要的就是一筆錢。當時的他雖不愁衣食,但成立公司需要的7000美元仍然是天文數字。幸得到莊靜庵的資助,李嘉誠最終於1950年成立了「長江塑膠廠」,當時他只有22歲。
掌握機遇,作風果斷
李嘉誠的洞察力讓他往往能夠早一步洞悉機會的來臨。擁有「塑膠花大王」美譽的他深信「花無百日紅」。60年代開始,李嘉誠便放眼到地產業。適逢1965年香港股災,多間因銀行過度放貸而出現擠提,更出現銀行業骨牌式效應,1年之間股市下跌了25%。與銀行業關係密切的地產業亦受嚴重影響,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普遍社會對房產業亦失去信心。然而李嘉誠卻認為不會狀況不會維持太久。在這段時間大量買入地皮及舊樓,待經濟回暖後,高價沽出,賺取豐厚的利潤。
與商界關係良好,操作準確果斷是李嘉誠成功的另一關鍵。讓李嘉誠行業再創高峰的一步,就是收購在港影響力巨大的英資企業。70年代末期,李嘉誠向九龍倉突襲,透過快速大量暗購英資的九龍倉股票,務求奪取九龍倉控制權。然而此舉驚動了九龍倉高層,並透過與李嘉誠合作多年的匯豐銀行出面和解,最後李嘉誠把股份轉讓另一位華商包玉剛並換取其手上的英資集團和記黃埔股份以作結,但留下了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的伏筆。
為了顧全與匯豐多年的關係,李嘉誠在收購九龍倉行動作出退讓,卻換取了收購英資集團和記黃埔的成功。於70年代末期收購戰中大為活躍的李嘉誠在收購九龍倉失敗後,火速收購了另一老牌英資公司「青洲英泥」。然而想不到他在不夠一年時間再重施故技,再次大量買入和黃股份,加上匯豐十分欣賞李嘉誠,在此事上順水推舟協助他,當和黃董事局主席發覺時,李嘉誠已掌握了和黃的實際話事權。長江實業以6.93億港元的資產,控制了價值超過50億港元的和黃製造了社會佳話,李嘉誠更成為了首位華人掌握英資財團,成為香港人的成功的標誌。
直至現在,李嘉誠仍然不時作出很多前瞻性的收購,並一直保持企業的多元化及進步。除了繼續掌握了香港人的「衣食住行」,李嘉誠把業務重心放在海外,內地及世界各地均遍佈他的投資足跡。我們未必可以成為下一個李嘉誠,然而成功者的成功價值,很多時候都值得學習。李嘉誠名言很多,而且都十分發人深省。然而在現今資訊極其發達的社會,以下的一句說話很值得大家細讀。這不是他成功的全部,但這會是為何一直在每個界別,任何時間都是成功者其中一個原因。
李嘉誠:「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