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為孩子的未來,預備好再走上崎嶇的改革道路沒有?
怎樣才叫「人才」?怎樣才稱得上具有「競爭力」?這些問題並無劃一答案。而這些問題對香港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缺乏天然資源,城市發展有賴人才匯聚。
現時香港大部分家長,甚至個別教育同工,仍然視成績為最主要的人才考量條件。然而,這種自科舉制度以來,根深蒂固的想法,正受到挑戰。簡單而言,今天對「人才」和「競爭力」的理解,如果放在剛入學的小朋友身上,到他們十多年後長大了,投身社會時,這種理解是否仍適切呢?隨著人工智能、5G等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世界正快速變遷,令上述問題的答案為「否」。
國際提倡培育核心素養 應對未來快速變化
面對上述情勢,國際教育上興起了一個新名詞「核心素養」。它代表了一個人為適應現今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一籃子能力。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何謂「核心素養」均有不同理解。新加坡提出的21世紀學生核心素養新框架(New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and student outcomes),就區分為價值觀素養、社交與情緒素養和21世紀的特殊素養。當中21世紀的特殊素養維度,包括了1. 公民能力、全球意識、跨文化素養、2. 批判與創造思考和3.信息溝通三項指標。在台灣,108課綱亦提出了九個核心素養項目,並藉此達到連貫和統整各領域/科目的課程內涵。而在歐洲,歐盟在2006年也列舉和推薦八項針對終身學習的核心素養,供各成員國教育單位參考。
雖然上述各地重視的核心素養內容不同,但同樣利用此一概念,帶動自身教育界進行新一波變革。其目的也是透過學校讓孩子掌握適切未來的能力,避免競爭力下降。但當我們將目光轉回香港,卻是另一幅景象:自2000年提出教育改革後,香港至今仍然未有引進適切國際大勢、應對未來變化的新教育內涵,以至再度審視現今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方式。這一狀況著實令人擔憂。長此以往,香港人的競爭優勢將會日漸衰落。
未來香港教育改革路向的三個芻議
有鑑上述情況,筆者綜合國際例子、文獻和香港情況,提出以下三個芻議:
- 列舉適切香港未來發展的核心素養
縱觀國際不同例子,雖然所臚列的核心素養有所不同,但亦有一些重疊範圍,主要包括語言、科技、全球和思維四個大方向。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2021全球人才》(Global Talent 2021)中,亦不約而同地列舉了敏捷思考(Agile Thinking)、數位商業技巧(Digital Business Skills)、全球運作技巧(Global Operating Skills)和關係建立(Relationship Building)作為未來人才四大條件。故筆者認為以下四個核心素養,當為未來香港教育理應重視的指標:
- 語言、符號與溝通表達
- 科學與數位素養
- 全球意識與跨文化素養
- 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與創新應變
- 教師為教程設計師:深度把握知識如何應用於生活/情景中
將核心素養的各種能力應用在生活/情景中,學習改進狀況和解決問題,是培育學生應付未來挑戰的重點策略。然而,正如現時推動STEM教育的經驗,進行教授過程中往往出現一些誤區,影響成效。筆者和一些教師作訪談時,就曾聽聞以下評語:學生在過程中很開心,因為能砌和玩不同東西。但他們到底學到多少?我們也沒有把握。
教師使用「素養導向」教育法初期,經常會出現以上情況。因為教師需要改變一直施行的傳統教育方式,同時要避免在操作新方法時,流於表面,失去協助學生探索,刺激想法的機會。
面對這一狀況,教師需要轉型為一個設計師,要有效地剪裁教程,設計探索位置和引導學生反思,才能達到深度學習。否則學生往往只是做了些東西出來,卻不清楚運用了什麼知識,亦無從建立任何對應用有關知識的想法。其實,「素養導向」教育法比起傳統方式對學生的要求更高,不僅要學生學懂知識,更要求他們思考如何在生活/情景中運用這些知識,想像有否其他可能性,並反思和他們過去的認知有何差別,原因何在。
- 發展合適的升學評估方式
評估方式及其所影響的升學途徑,是學生、家長和老師最關心的課題。因此,要談論教育改革,必須要碰和改變評估這塊大石頭。如果考試方式不變,無論課程內容更新和教育法如何變化,始終無法扭轉社會根深蒂固的意識。針對評估方式的變化,筆者有以下兩點建議:
- 檢視考試題型和衡量分數的條件是否過份著重記誦知識,以及如何改動題型和衡量條件才能反映核心素養要求的內涵。關於這點,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新近發展的非認知能力評量,諸如「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的評量架構就是一種新嘗試,值得參考和延伸至關乎升學的能力評量當中。
- 改動大學入學要求,在聯招中除了以文憑試成績作為主要排位標準外,亦容納多元評量方式及計算。這亦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變化。若我們只提倡核心素養,而沒有將之轉化為評估和升學途徑中具有價值的影響因素,是無法將改革精神貫徹於現實當中的。
香港教育工作者:預備好再次上路沒有?
牛頓曾經說過「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是引導下一代能夠走到這個肩膀上,看到和過往不一樣的風景。然而,這個積累千年的知識巨人,卻在近數十年間,因著科技及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海量知識,而變得比過往任何時代都更巨大。同樣是短短十多二十年的就學時期,現今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引領學生爬上的高度將大大不同以往。
香港於2000年起動的教育改革,隨著全球新一波教育革新和落實下,似乎將顯得落後。當年改革由提出到實施,足足用了十年時間,然而在這段時間,世界卻已進入另一階段。我們的官員、議員和教育工作者們,到底有否勇氣和毅力,再次承擔重任,讓未來香港人才培訓,不致落後於人呢?這不僅是下一代競爭力的問題,更關乎香港是否足以維持自身優勢,有能力應對未來的新經濟世界。
曾家洛
GLOCAL EDUCATION總監、Roundtable營運顧問。同時持有哲學碩士(M. Phil)和教育碩士(M. Ed)學位。曾任職大專院校,參與支援中、小、幼各階段學校工作超過十年。同時為課程發展議會屬下修訂宗教教育科(中一至中三)課程專責委員會委員。亦為資深教材及教育專書編輯,所編之《全球倫理與全球化:通識資料匯編》獲教育局《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冊系列:全球化》列為學生參考讀物之一。多年來,亦於不同報刊撰寫教育文章及接受訪問,分別刊登於 HK01、經濟日報、明報、星島日報、大公報、都市日報和公教報。
更新日期:2021/4/1